---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柘木社区25号
【
(湖北/监利/柘木/柘木社区)曾繁华报道】目前,农村学龄儿童中的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一般是爷爷奶奶“抚养”,也有寄居在亲戚家的。在生活方面,这些孩子衣食无忧,但在学习辅导、培养行为习惯方面却有欠缺。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——远方父母的陪伴。
笔者作为农村在家引领孙儿的一位老者,亲身感受到对孩子的教育需要远方父母的陪伴。这是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,这是对空巢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弥补。这种特殊的“远程教育”显得非常重要。

有时孙儿放晚学后,有时刚吃过晚饭,有时刚刚给孙儿洗过澡,“叮咚、叮咚……”的视频电话就响起来,大孙儿习惯了,“那是爸妈的视频。”有时他自己干脆接了。
有时我在忙家务,只得放下手中的活儿去接视频。“孙儿的教育是大事!”我总是这么认为。
打工的父母与孩子的视频,这就是一种“远方的陪伴”,是父母与儿女面对面的沟通,所谈生活琐事诸多,都是直接关于孩子成长的大事。换季节了,要换衣、添衣;喜欢吃什么零食呢?近几天过得开心吗?孩子们都一一回答:“我喜欢吃汉堡包,喜欢喝奶茶。”“奶奶说,秋衣秋裤家里还有呢!”“哥哥这几天没读英语啊!”孙儿们歪着头笑嘻嘻的用普通话跟他爸妈对话。

“你需要什么书籍和作业?学校的文艺汇演你参加了吗?这次检测你考得怎么样呢?期中考试你的成绩在本班、全年级中处于什么位置?”“孩子,要对着平板电脑读英语啊!”“我看了你的期中试卷,那么容易的题目都搞错了?”“还有你的字就是那么潦草,粗心、马虎,说了好多遍,就是难以改正!”“小天雪,妈妈给你买芭比娃娃,漂亮的卡纸,你上学不要哭哟,不要奶奶背,自己走路,自己进班好吗?”小孙女点头答应着。对于那一连串的问题,大孙儿的脸红了,支支吾吾地难以说清楚。于是,爸妈让孩子备了一个纠错本,把考试卷子上的错题更正,并写出错题失分的原因;还在作业之余,练习写汉字的“一二三四五……”训练写字的基本功;网购的一本本辅导读物快递到家,成了孩子的精神食粮。
在谈及孩子的挫折时,年轻的父母这样说,教育孩子要“一事归一事”。就一件事而言,不要牵扯太多。给孩子一定的空间,玩,要玩得开心;学习,要学得扎实。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,让他们自己去做,形成一个习惯。看来儿媳对小孩的教育是严格的,是在不断地寻求辅导孩子的学习方法。我从而感悟到,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单一的,在家庭要形成合力。年轻父母的教育合着时代的节拍,观念更新快;老人们习惯用经验看问题,总有一些守旧的思想。要让孩子享受科学的教育,作为爷爷奶奶要有新眼光,要研究新问题。教育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我们的头脑也应变得复杂一些。

教育孩子远远不只是学校老师的事,还应该是家庭与学校的结合。养不教,父之过。远方的陪伴是父母在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职责;远方的陪伴是一种远程教育。利用这种方式,亲近孩子,有声有色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就在身边,享受远方陪伴的温暖!
有了远方的陪伴,孩子在爱的感召下努力前行!当孩子的学习处于顺境时,视频中的父母会及时肯定,孩子会受到应有的褒奖;当孩子学困时,一时失利、灰心懈怠,父母会给孩子敲敲警钟,给孩子以鼓励和警示;在答应给孩子的礼物时,随机教育孩子应该怎样做,让他学会独立地生活。父母之爱如春风化雨,成为孩子行为的准则,化为巨大的学习动力。这是爷爷奶奶的“隔代教育”远远不可及的。
有了远方的陪伴,加上爷爷奶奶的引导作用,适时地提醒和督促,小孙儿一直保持着自觉学习的习惯。下学回家他们自觉做功课,双休日也不放松家庭作业。他们时而读读英语,背背资料;时而诵读经典,看看有益的课外读物;时而写写作文,走走田野,观赏乡村风景。远方的叮嘱,爷爷奶奶的亲力亲为,在孩子们身上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。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那展现他学习轨迹的一大溜的奖状就是最好的印证!

远方的陪伴,对孩子的教育潜移默化,对爷爷奶奶来说是无形的“导航”,也是家庭双重教育的具体体现,还可以说是在营造一个家庭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。爷爷奶奶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,是良好家风的“代言人”,对待孙儿的教育应该是教导有方,任重而道远!
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,这种远方的陪伴是迫切需要的,是弥足珍贵的。其教育效应将会汇成一股超强的力量!